一、對豆渣的發酵處理技術
豆渣是指做豆腐、豆奶等豆制品的下腳料,其營養成分高于眾多槽渣,粗蛋白含量28%左右,粗纖維含量6%左右,干豆渣含粗蛋白質27.7%,比稻谷多3倍,是喂豬、喂雞、喂鴨等的好飼料。
豆渣不可直接生喂,需要煮熟,要消耗大量的成本。因為豆渣中含有三種抗營養因子:即胰蛋白酶抑制素、致甲狀腺腫素、凝血素、三種抗營養因子,其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它能阻礙豬體內胰蛋白酶對豆類蛋白質的消化吸收,造成腹瀉,影響生長。益富源‘粗飼料降解劑’發酵后,不僅不需要煮熟,還有更好的飼喂效果和優點:
(1)便于較長時間保存。不發酵的黃豆渣最多能存放3天,經過發酵后的豆渣可存放一個月以上,但最好在一個月內用完。
(2)發酵后的豆渣無論仔豬還是肉豬飼喂不拉肚。15公斤以上小豬添加量從20%逐步增加,60公斤以上中大豬飼喂量可達70%左右。注意微量元素的同步添加,不影響肉豬生長速度。
發酵豆渣特別適合肉豬催肥和哺乳母豬,適口性好,一般一兩天都可以適應。懷孕后期母豬不宜多用,否則母豬過肥影響產仔數量。
發酵豆渣的制作方法與發酵木薯渣基本一樣。不同的是為了防止黃豆渣黏度過大,添加少量統糠或秸稈粉,不超過豆渣總量的10%,以增加黃豆渣的透氣性,達到更好的發酵效果。具體做法是:1000公斤濕豆渣、80公斤統糠或秸稈粉、30公斤玉米粉、3.5公斤食鹽、益富源粗飼料發酵劑一瓶),另外添加10公斤磷酸二氫鈣或過磷酸鈣(有飼料專用的,也可以用較好點作化肥用的,就是用作磷肥的那種,十分便宜,用量一般為1%~1.5%,主要是用作補充鈣,添加后,可以不用在飼料中添加骨粉),混合后,壓實后密封發酵,2~10天(視氣溫而定)有微微甜酒香味飄出即可飼喂。開始使用時,建議把最上面薄薄白色的那一層丟掉不要,每次取料后要馬上再次嚴格密封,防止腐敗變質。飼喂時,添加適量多種維生素每100公斤處理后的潲水添加量為25克,可防止引起維生素缺乏癥,影響生長。
二、豆渣發酵前后的營養成份變化情況
見下表:豆渣發酵前后的營養成分:發酵配料見前述。
可見發酵后,粗蛋白提高了很多,尤其是粗蛋白中的可消化蛋白率提高了很多,差別很顯著,可消化蛋白提高率達14.2%,粗纖維降低了三分之一以上,降低率35%。充分說明了益富源生酵劑和粗飼料降解劑對基料的作用效果。
由此也可知,對豆渣進行處理的最大結果主要是:提高粗蛋白的消化吸收率,上述發酵配料干物質為420公斤左右,增加的可消化蛋白為:25.4-19.6=5.8%,則增加的可消化蛋白絕對值為:5.8%×420=24.36公斤的純蛋白,相當于優質豆粕(含粗蛋白46%以上的)54公斤,相當于人民幣54×2.6=140.4元,而其實投入產出比遠不此這些,發酵還提高了豆渣的能量值,降低了原料的粗纖維含量,同時增強了飼料的適口性,動物更愛吃食,促進了食欲并增加了消化液的分泌。發酵豆渣同時也是一種益生菌的載體,含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和乳酸等酸化劑,維生素也大副度增加,尤其是B族維生素往往是成幾倍地增加。如果不進行發酵,豆渣也很容易變質并不易保存,動物吃后容易拉痢腹瀉生病,影響健康和生長速度,糞便更多更臭等。
所以綜合起來應該投入產出比應達到1:10以上。
用未經發酵豆腐渣喂豬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l)不能生喂:生豆腐渣中含有抗胰蛋白酶,易阻礙豬體對蛋白質的消化吸收,不宜生喂,應熟喂。
(2)喂量不宜過大:豆腐渣內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如果喂量過大,易引起生豬的消化不良,一般以不超過飼料總量的1/3為宜。
(3)搭配其他飼料混喂:豆腐渣中缺少維生素和礦物質,所以,飼喂豆腐渣時必須搭配一定數量的大麥、玉米等精飼料。
(4)冰凍豆腐渣不能直接喂豬:用冰凍豆腐渣喂豬,易引起的豬的消化機能紊亂,一般應等解凍后喂飼為宜。
(5)酸敗的豆腐渣忌喂:鮮豆腐渣內含水分較多,易變酸變質。所以,用豆腐渣喂豬時,應盡量使用新鮮無酸敗的豆腐渣喂豬。
大豆中胰蛋白酶抑制劑本身為蛋白質或蛋白質的結合體,對熱不穩定,充分加熱可使之變性失活,從而消除其有害作用。
大豆的加熱處理方法有煮、蒸汽處理(常壓或高壓蒸汽)、烘烤、紅外輻射處理、微波輻射處理、擠壓膨化(干法或濕法擠壓膨化)等。濕法加熱(蒸汽、煮等)。通過采用常壓蒸汽加熱30min或98kPa壓力的蒸汽處理15~20min,可使胰蛋白酶抑制劑失活。此外,擠壓膨化的效果也比較好。 4.2 化學處理法 一些研究表明,大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劑可以通過化學處理法使其滅活。此類方法的作用機理一般都是利用化學物質破壞胰蛋白酶抑制劑的二硫鍵,從而改變胰蛋白酶抑制劑的分子結構以達到滅活的目的。已采用過的化學物質有亞硫酸鈉、偏重亞硫酸鈉、硫酸銅、硫酸亞鐵、硫代硫酸鈉、戊二醛以及一些帶硫醇基的化合物(胱氨酸)、N—乙酰胱氨酸)等。侯水生等(1994)報道,采用0.5%偏重亞硫酸鈉處理生大豆一周以上,可使胰蛋白酶抑制劑降低59.83%。張建立等(1999)報道,用5%尿素+20%水處理生大豆30d,使胰蛋白酶抑制劑的失活率達到78.55%。 4.3 酶處理法 國外有人研究用某些真菌和細菌的菌株所產生的特異性酶來滅活大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劑,有一定的效果(Meijer和Spekking1993Huo等,1993)。 4.4 作物育種法 國內外對大豆Ti基因(不含胰蛋白酶抑制劑的隱性基因)及其遺傳規律的研究,為通過作物育種手段降低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劑的活性提供了依據。Hymowitz于1986年已成功地培養出了低胰蛋白酶抑制劑的大豆新品種,其胰蛋白酶抑制劑的活性比一般大豆低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