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閬中是川北涼粉的家鄉。它品類多,佐料考究,細嫩爽口。
涼粉采用優質豌豆去殼,用水浸泡后,磨成細漿,然后過濾去渣,沉淀脫水,制成豆粉。再經加熱攪拌成糊狀,裝入盆、盤待用。
吃時,將涼粉切成薄片,或用旋于族成筷子粗細的條絲,裝人碗里,再加上精鹽、蒜泥、花辣面、味精和醬油等,再淋上色彩鮮紅的辣椒油,即食用。特點:細嫩綿軟,鮮美滑爽,香辣利口。還可用“黃粉”制成黃色涼粉,用綠豆制成綠色涼粉。既可單獨食用,還可裝入鍋魁或“薄餅”(精白面攤成如紙樣厚薄的餅)套食。
還有一種熱涼粉,其制法也用豌豆粉攪拌成糊,不同者,熱涼粉是在瓦盆里加熱摻水加豆粉攪成糊狀,然后加入佐料,吃起來熱乎乎的,又是一番風味。
過去川北涼粉最出名的有兩家:一是三陳街、管星街、白果樹、財神樓交口處的“梁家”,一是西街、武廟街、北街、雙柵子交口的田家。人稱:“梁涼粉”、“田涼粉”。
過去賣涼粉,多是挑著擔兒賣,或在街邊,或在十字路口,擔兒一放,四面八方的顧客就來了。現在一般只賣成品涼粉,吃辣、吃酸,自己加佐料拌。要吃,也只有到大餐館的筵席上品味兒了!
材料:8安士(227克)綠豆淀粉,7杯水。
調料:黃豆,豆豉,干紅辣椒,花椒,蔥,蒜,香菜,油,香油,鹽,醬油,醋,糖。
做涼粉:
1。1杯水慢慢倒入綠豆淀粉,邊倒邊攪拌,直到粉漿沒有團粒。
2。把其余6杯水也倒入粉漿,每次加水都要充分攪勻。
3。爐火開得比中火稍大,加熱粉漿。經常攪拌避免粘鍋,也防止起氣泡。
4。等粉漿全部變成稠粘透明膠體,立即起鍋。
5。把透明膠體倒入大盤,抹平放涼,然后入冰箱過夜。
6。第二天透明膠體底下會有少量水滲出。
做調料:
1。泡發黃豆最少4小時。 用廚紙抹干黃豆上的水分。
2。蔥和香菜切段。
3。蒜用刀拍扁,剁蓉。
4。爐火開得比中火稍大,干炒紅辣椒和花椒,出現焦黃即起鍋。
5。把攤涼的干紅辣椒和花椒用攪拌機打碎。
6。爐火開得比中火稍大,下較多油。
7。倒入黃豆炸干水分,再大火炸酥香,起鍋攤涼。
8。倒入豆豉炸酥香,起鍋攤涼。
9。把余油潑在麻辣碎上。
10。把鹽,醬油,醋,糖,和香油放在一起調勻。
透明膠體切成寬面條大小,或者用擦子擦成粗圓粉柱。放蔥,香菜,蒜蓉,黃豆,豆豉,最后澆醬油汁和辣油汁。
上我自己做的涼粉,是用玉米淀粉做的,也很好吃:
我用的配料是黃瓜絲和白圓蘑菇和臘腸
1?白豌豆2500克洗凈,用清水浸泡?冬季泡24小時,春秋季泡20小時,夏季泡16小時?后,另換清水,用石磨或磨漿機磨成粉漿。然后用紗布和籮篩過濾,除凈料渣。將過濾后的粉漿用木棒攪勻,待其沉淀后,潷去上層清水不用,將中層水粉及底層坨粉分別盛入容器內。
2?鐵鍋置大火上,摻入清水約3500克燒開,下入水粉攪勻。將坨粉用溫水1500克稀釋成漿,待鍋中水粉燒沸時,下入坨粉漿,并用攪棒不停地攪動。當用攪棒挑起粉漿能看到起絲時,即改用小火,并繼續攪動。待攪棒挑漿能呈片狀流下且鍋中不斷起小泡時,即熟。
3?面盆用開水洗凈,在盆內先抹少許色拉油,接著將煮熟的粉漿舀入面盆內,待冷卻后再翻扣于案板上,即成白涼粉。
4 將制好的白涼粉切成薄片,裝入碗中,加入蒜泥、精鹽、醬油、白糖、味精、花椒面、紅油,即成川北涼粉。